[本文为疾病百科知识,仅供阅读] 发布日期:2020-12-23 阅读:410
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从少见病变成一个流行病,因此不少糖尿病患者为了控制血糖都采用胰岛素注射,那么胰岛素注射部位注意事项有哪些?
皮下注射
一般使用某些可能导致过敏的药物,如青霉素、破伤风抗毒素血清等做试验时,是皮内注射;一些止痛、退热等需要快速吸收的药物,是肌肉注射。
而胰岛素注射是皮下注射,要求将胰岛素注射在皮下组织内,要避免注射到肌肉层。
常用的注射部位
根据人体的血管、神经、皮下组织的情况以及是否方便注射等因素,适合注射胰岛素的部位主要有以下几个:
1.腹部
腹部注射的部位,上端不高于最低肋缘以下1厘米;下端不低于耻骨联合以上1厘米,中间避开以脐为中心,直径5厘米以内(或半径2.5厘米)的区域,均可注射。
但是,越是靠近腹壁两侧的皮下组织越薄,为防止注射到肌肉组织,偏瘦的患者可捏起皮肤注射。
2.上臂外侧的中1/3处
将上臂从肩峰到肘部平均分为三段,适合在上臂中段的外侧或后侧注射。在上臂三角肌的下缘,偏瘦的患者要避免注射到三角肌内。禁止注射在内侧,内侧的血管和神经丰富,疼痛明显,且容易发生感染。
3.双侧大腿前外侧的上1/3处
此处的皮下组织较厚,且能避开膝关节,离坐骨神经和大血管较远,相对安全。肥胖患者大腿前外侧的中1/3处也可以注射。禁止注射在大腿内侧,曾有患者因注射在内侧发生大面积感染、化脓,切开引流的痛苦经历。
4.双侧臀部外上侧
臀部皮下组织较厚,即使消瘦的患者或者少儿,此处的皮下组织也比较丰富,所以,注射到肌肉层的风险最低。
还应注意这5点
1.每次注射前,均要触摸注射部位
长期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由于操作不当,如同一部位反复注射或者不更换针头等原因,导致皮下组织增生,容易形成硬结。胰岛素一旦注射到有硬结的部位,就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降低治疗效果。
所以,每次注射前一定要触摸胰岛素注射部位,避开有瘢痕、硬结、触摸感到疼痛的部位。一旦发现注射部位有疼痛、红肿、溃疡、硬结、凹陷、凸起、增生、萎缩等现象出现,要立即停止在该部位注射,并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妥当处理。
2.每次注射前,要目测注射深度
一般成人皮肤厚度为1.25~3.25mm,平均厚度2mm,目前使用的胰岛素针头长短有4mm、5mm、6mm、8mm等。每次注射前,要目测针头至肌肉层的距离。
若目测发现针头过长,可能到达肌肉层,则要捏起皮肤注射或45度进针,捏起皮肤时要注意用拇指、食指和无名指提起注射部位的皮肤,切忌大把抓取,以免同时将肌肉抓起。
3.每次注射后,不要按揉注射部位
注射后针头迅速拔出,勿用干棉签按压注射部位,以免针头太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作用导致注射的胰岛素,部分被干棉签吸收,造成胰岛素剂量注入不足。
也不要反复按揉注射部位,以免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导致胰岛素吸收过快,发生低血糖。
4.至少每年一次,找专业人员评估
至少每年一次找糖尿病专业护士评估一下注射部位轮换是否正确,有无存在注射不当之处,加以纠正。
常见的糖尿病患者注射部位错误有:
腹部注射:围绕在脐周直径5厘米的圆形区域内注射,或者仅仅围绕在直径5厘米的圆环注射,人为造成胰岛素注射部位受限,影响胰岛素的吸收。
大腿注射:注射在大腿的内侧,导致疼痛加剧,发生感染。
注射过深:注射部位过深,注射到肌肉层,导致胰岛素吸收过快,有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如上臂注射到三角肌内。
注射过浅:胰岛素注射部位过浅,就可能注射在皮内(表皮和真皮之间),导致疼痛明显,皮肤表面凸起一个皮丘。
5.注射部位受限时,胰岛素还可注射到哪儿?
患者腹部或肢体手术、外伤等情况,上述注射部位不便注射时,如腹部手术后缠着腹带,上肢烫伤或下肢外伤后被绷带包扎,使可选择的注射部位严重受限,则上肢的前臂外侧中段和膝关节以下的下肢中段前外侧,也可以作为胰岛素注射的可选部位。因为这些部位的皮下组织也比较丰富。
以上便是关于胰岛素注射部位注意事项的相关介绍,糖尿病前期患者应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并定期随访及给予社会心理支持,以确保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变能够长期坚持下来;定期检查血糖。
日本干细胞疗法
通过对于干细胞进行分离、体外培养、定向诱导、甚至基因修饰等过程,在体外繁育出全新的、正常的甚至 更年轻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并较终通过细胞组织或器官的移植实现对临床疾病的治疗。
干细胞技术较显著的作用:能再造一种全新的、正常的甚至更年轻的细胞、组织或器官。
日本干细胞疗法的重要作用
1、修复特定器官或组织的损伤、恢复或增强其功能
2、恢复/重建/巩固人体的健康系统平衡
3、有效预防衰老疾病问题
日本干细胞疗法的特点
来源于自己的细胞
没有医疗理论方面的问题
不需要遗传基因
暂无导致癌化的报告
拥有多种分化功能
采取时对身体伤害小
400-852-0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