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疾病百科知识,仅供阅读] 发布日期:2020-09-17 阅读:631
随着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增高,专家们发现,目前治疗糖尿病最重要的问题是血糖达标率仍然比较低。据调查显示,我国七成以上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不足一半,血压、血脂和血糖同时达标者仅有5.6%。尽管有众多因素影响血糖达标,但即使是已经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血糖达标率也只有37%,而患者对胰岛素注射技术掌握不到位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对血糖达标的影响已日益受到关注。在全球范围内,不规范注射现象普遍存在。我国糖尿病药物注射现状更是不容乐观,包括注射部位轮换不规范、注射笔用针头的重复使用、注射时手法错误以及患者教育不充分等,亟需通过全国范围内的调研了解当前现状。
最新调研情况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郭晓蕙教授针对这一情况,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和BD中国的支持下,开展了2013年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从研究者(医生和护士)和糖尿病患者的角度分别调查,了解目前患者的糖尿病药物注射习惯和注射中存在的问题。从2013年4月到10月,调研了46个城市78家医院(包括三级、二级),完成3393份患者问卷,完成率97%。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已有94.8%的患者用胰岛素笔或预填充笔来注射胰岛素,其中使用5毫米针头的患者达61.8%,而使用4毫米针头的仅达14.5%,用8毫米针头的患者目前还有6.2%。针头重复使用率仍然较高,使用3~14次的达到63.5%,15次以上的高达16.1%,只用两次的仅占20.4%。其中是为了节约开支而重复使用者高达70.9%,认为没必要勤换针头的达28.4%。而在注射时感到疼痛的原因有43.2%的人是因为重复使用针头,其他引起疼痛的原因还有注射部位酒精未干等。而从未检查过注射部位的患者高达53.1%,在注射后10秒才拔针的患者仅为60.4%,很多患者不知道注射后最好要停留10秒钟。
从以上数据不难发现,我国目前胰岛素不规范注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胰岛素治疗的效果,最终导致血糖达标率较低。但值得庆幸的是,目前注射技术对血糖达标的影响已日益受到关注。糖尿病患者必须明确,注射技术在糖尿病注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接受教育学习注射技术是必须的。
教育应了解哪些内容
糖尿病患者应该接受的基本的教育主题包括:注射治疗的方案;注射装置的选择及管理;注射部位的选择、护理及自我检查;正确的注射技术(包括注射部位的轮换、注射角度及捏皮的合理运用);注射相关并发症及其预防;选择合适的针头长度;针头使用后的安全处置。患者只有在接受了正规的教育后,才能落实到生活中,在注射中消除恐惧感,并感受到胰岛素治疗带来的益处和优势。
心理性胰岛素抵抗正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其实患者中真正存在注射笔用针头恐惧症(晕针)的人非常少,都是患者在胰岛素注射治疗初期,对注射本身感到焦虑和恐惧。因此,在被确诊糖尿病时,患者应先接受教育,然后在了解了胰岛素注射的优势及治疗的必要性后,再试着进行胰岛素稀释液的自我注射,这样就可以很好地缓解对注射治疗的恐惧感。
日本干细胞疗法
通过对于干细胞进行分离、体外培养、定向诱导、甚至基因修饰等过程,在体外繁育出全新的、正常的甚至 更年轻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并较终通过细胞组织或器官的移植实现对临床疾病的治疗。
干细胞技术较显著的作用:能再造一种全新的、正常的甚至更年轻的细胞、组织或器官。
日本干细胞疗法的重要作用
1、修复特定器官或组织的损伤、恢复或增强其功能
2、恢复/重建/巩固人体的健康系统平衡
3、有效防治衰老疾病问题
日本干细胞疗法的特点
来源于自己的细胞
没有医疗理论方面的问题
不需要遗传基因
暂无导致癌化的报告
拥有多种分化功能
采取时对身体伤害小
400-852-0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