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疾病百科知识,仅供阅读] 发布日期:2020-09-18 阅读:648
很多糖友会认为:用胰岛素会不会有依赖性啊,会不会上瘾啊?小编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胰岛素本身就是人体正常分泌的激素。使用胰岛素不会有依赖性,也不会上瘾!
就比如:有些急性胰腺炎的患者,胰岛素分泌也会受到影响,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胰腺炎康复后,就不需要使用胰岛素了,这是说明胰岛素没有依赖性最好的证据。
糖友要不要打胰岛素治疗,要视糖尿病的类型和病情而定。
要做出判断,首先要进行胰岛功能(即血胰岛素、C肽水平)和胰岛细胞自身抗体(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酪氨酸磷酸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等)测定、精氨酸试验,甚至家族糖尿病基因筛查等检查,以明确所患的糖尿病是什么类型的。
1型
对于由于自身免疫破坏或其他不明原因所致的胰岛功能绝对缺乏的1型糖尿病,确实需要长期胰岛素治疗,这种类型多见于25岁之前发病、体型消瘦、多次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的年轻糖尿病患者。
对于他们,由于自己的胰岛B细胞几乎完全遭到损伤,注射外源性胰岛素是维持体内血糖稳定和代谢平衡的必要方法。因此,或可能需要坚持终身打胰岛素。
当然,现在注射胰岛素的技术也在进步,除了皮下注射之外,还可以用胰岛素泵的方法,特别是学龄期的儿童。
2型
对于临床上最多见的2型糖尿病,由于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即体内脂肪、肌肉、肝脏等靶细胞太“懒”,对胰岛素的反应差)和或胰岛素相对不足所致。
同时,由于近几十年咱们中国人生活水平提高、吃的东西油水增多、而交通越来越发达,开车族越来越多,小孩子在校内、校外的运动量也不够,造成多吃、少动的生活方式变成主流;这样不但成人发病的糖尿病多是2型,即使18岁之前发病的青少年,如果发病前就是小胖子的话,也有可能不是1型而是2型糖尿病。
这种情况下,除了在刚发病初的强化降糖治疗期和一些急性期(如感染、创伤、手术、酮症等急性并发症发生时)需要用胰岛素治疗外,一般仍以口服降糖药物为主,特别是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体内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性的胰岛素增敏剂如二甲双胍、吡格列酮、二肽基肽酶抑制剂等。
因为对这种病人长期注射胰岛素,不但由于抵抗起不到良好的降糖作用,还会因为胰岛素的促脂肪合成作用越打越胖而加重胰岛素抵抗、需要增加胰岛素剂量,形成注射-长胖-加量-更胖-加量的恶性循环。
当然,2型糖尿病患者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如上述严重感染、脑卒中、心肌梗塞、外伤、手术等应激情况,还有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时,就需要短期注射胰岛素强化控制血糖,以帮助病人安全度过应激期,过后再逐步胰岛素减量,过渡回口服药物治疗。
特殊型
对于特殊型糖尿病,占我们中国糖尿病人群的5%左右,情况更为复杂,因为这些病人都有各种各样明确的糖尿病病因,打不打胰岛素要根据病因而定。
比如,如果是胰岛素产生或作用相关的基因突变引起的单基因突变糖尿病,就需要长期打胰岛素;而如果是甲亢、皮质醇增多症、垂体生长激素瘤等其他内分泌疾病所致的糖尿病,主要是治疗原发病,病好了那么高血糖相应会好转。
如果由于强的松、噻嗪类利尿剂引起的糖尿病,停药后大部分可缓解。而一些毒素、慢性胰腺炎、胰腺切除等等导致丧失胰岛功能的病人,则需要长期胰岛素替代治疗。
妊娠型
最后一类糖尿病是妊娠糖尿病,这是只有育龄期妇女怀孕后才出现的一种类型。对于这种类型,虽然国外有不少选用二甲双胍、格列苯脲等口服药的尝试且表明了其对母体和婴儿是安全的;但我们国内由于没有临床试验的证据,担心口服降糖药对胎儿的影响,指南仍推荐只能选择胰岛素治疗。
但在产后,要复查糖耐量试验和胰岛功能,对糖尿病重新分型,多数人纳入2型,可以用口服药控制血糖。因此,在降糖治疗中糖尿病的病因分型诊断是选择治疗方案的基础。
糖友对于医生给您的打胰岛素的建议可以坦然接受,因为这一阵要打胰岛素并不意味着就得一辈子打胰岛素,打胰岛素并不像注射违禁品一样会“上瘾”。
反而,如果在糖尿病发病早期及时打胰岛素,让自己的胰岛B细胞“休息休息”,倒有利于保护胰岛功能,促进它们修复。这样,过几个月后再吃口服降糖药,会获得更好的疗效。
日本干细胞疗法
通过对于干细胞进行分离、体外培养、定向诱导、甚至基因修饰等过程,在体外繁育出全新的、正常的甚至 更年轻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并较终通过细胞组织或器官的移植实现对临床疾病的治疗。
干细胞技术较显著的作用:能再造一种全新的、正常的甚至更年轻的细胞、组织或器官。
日本干细胞疗法的重要作用
1、修复特定器官或组织的损伤、恢复或增强其功能
2、恢复/重建/巩固人体的健康系统平衡
3、有效防治衰老疾病问题
日本干细胞疗法的特点
来源于自己的细胞
没有医疗理论方面的问题
不需要遗传基因
暂无导致癌化的报告
拥有多种分化功能
采取时对身体伤害小
400-852-0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