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疾病百科知识,仅供阅读] 发布日期:2020-09-18 阅读:696
作为ADA年会最高奖项——每年的班廷奖自然举世瞩目。今年班廷奖授予了耶鲁大学医学院医学、细胞与分子生理学的GeraldI.Shulman教授。35年来,Shulman教授及其同事致力于研究胰岛素抵抗(IR)在肌肉和肝脏中的分子机制,以期改善糖尿病治疗1。会议中,Shulman教授总结了多年研究成果,带来题为“胰岛素抵抗机制:肥胖、脂肪代谢障碍与2型糖尿病的启示”的演讲2。
根据第8版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全球糖尿病地图3,目前全球有4.25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45年,将会有6.29亿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已成为全球不可轻视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进餐后血液中的葡萄糖升高,β细胞会释放胰岛素到血液中,胰岛素促进全身组织特别是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抑制糖异生,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酸,并储存于脂肪中,降低血糖水平。2型糖尿病(T2DM)患者由于存在IR,胰岛素不能正常促进肌糖摄取及抑制肝糖生成,随着时间推移,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最终导致血糖升高。
T2DM患者高血糖发生机制
那么,胰岛素如何刺激肌糖原合成?肥胖如何诱导肌肉IR?胰岛素又是如何抑制肝糖异生,影响糖代谢的呢?
脂肪酸通过抑制葡萄糖转运活性,抑制肌糖原合成,从而诱导IR
Shulman教授使用13C磁共振光谱成像新技术*,发现肌糖原合成是正常人群和T2DM患者葡萄糖处置的主要途径,肌糖原合成缺陷在IR的发生中占主导地位。葡萄糖转运是胰岛素刺激下肌糖原合成的速率控制因素,脂肪酸浓度升高可通过抑制胰岛素刺激下的葡萄糖转运活性,诱导IR。
*13C核磁共振光谱具有足够高的信噪比,能够精确地定量糖原浓度。
脂肪酸可抑制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转运活性
于是,Shulman教授提出假说:在存在肌肉IR的个体中,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从糖原合成转变为脂肪合成,从而诱导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后续的研究也逐步证实了这一假说。
IR个体的碳水化合物从糖原合成转变为脂肪合成,增加NAFLD风险
对于胰岛素敏感人群,摄入碳水化合物后,肌糖原和肝糖原合成;而对于存在IR的个体,肌糖原合成减少60%,肝脏脂肪合成增加1.4倍,肝脏脂肪酸从头合成增加2.2倍,导致血浆甘油三脂水平升高80%、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20%,均提示可能增加NAFLD风险4。
原来,甘油二酯(DAG)和蛋白激酶C(PKC)会影响胰岛素介导的肝糖代谢信号通路。作为一种进化保守机制,机体在饥饿状态时,脂解作用增强,肝脏脂质蓄积,DAG和PKC水平升高,阻断肝糖原合成的同时诱导肝糖分解,以获取葡萄糖来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同时,Shulman教授的数篇研究已发现,在肥胖人群中,肝脏DAG和PKC水平与IR严重程度正相关。
从IR的分子机制探索临床治疗新视角
瘦素治疗:伴有严重全身性脂肪代谢障碍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缺乏脂肪、IR、高甘油三酯血症、肝脏和其他组织的脂肪浸润、缺乏脂肪激素(如瘦素等)。Shulman教授在动物试验中发现,与正常小鼠相比,无脂肪小鼠模型存在肌肉和肝脏IR,同时肌肉和肝脏中乙酰辅酶A水平升高;通过脂肪移植,这些小鼠肌肉和肝脏的胰岛素应答增强,乙酰辅酶A水平也恢复正常。与这一现象相似,伴有严重全身性脂肪代谢障碍的患者接受瘦素治疗后,空腹血糖降低,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增加,肝脏和肌肉中甘油三酯的水平也随之降低,患者脂肪代谢障碍的情况得以缓解。
运动/减重干预:运动可增加正常人群或者IR个体的胰岛素敏感性,即使是单次运动也可逆转IR个体的碳水化合物储存模式。适度减重可逆转T2DM患者非酒精性肝脏脂肪变性和肝脏IR,并通过减少糖异生来使肝糖生成的基础速率正常化。
肝靶向线粒体解偶联:通过一种新的体内代谢组学方法,Shulman教授发现,胰岛素可通过抑制白色脂肪组织的脂解作用,导致肝乙酰辅酶A减少,从而降低丙酮酸羧化酶活性并减少糖异生。因此,T2DM患者肝糖代谢失调的诱因,除了DAG过多影响肝脏IR,还有乙酰辅酶A水平升高使得糖异生增加。而炎症因子IL-6/TNF-α促使肝细胞内DAG和乙酰辅酶A的增多;如果能够降低两者在胞内的分子水平,或许对肝脏炎症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基于此,Shulman教授及其团队尝试通过肝靶向线粒体解偶联,利用三羧酸循环消耗乙酰辅酶A,增加脂肪酸氧化,从而降低肝脏DAG含量,在动物模型中实现了肝脏炎症及肝脏纤维化的逆转。Shulman教授最后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研究这一方法在人体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方法能为T2DM和NAFLD的治疗带来一类新药”。
日本干细胞疗法
通过对于干细胞进行分离、体外培养、定向诱导、甚至基因修饰等过程,在体外繁育出全新的、正常的甚至 更年轻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并较终通过细胞组织或器官的移植实现对临床疾病的治疗。
干细胞技术较显著的作用:能再造一种全新的、正常的甚至更年轻的细胞、组织或器官。
日本干细胞疗法的重要作用
1、修复特定器官或组织的损伤、恢复或增强其功能
2、恢复/重建/巩固人体的健康系统平衡
3、有效防治衰老疾病问题
日本干细胞疗法的特点
来源于自己的细胞
没有医疗理论方面的问题
不需要遗传基因
暂无导致癌化的报告
拥有多种分化功能
采取时对身体伤害小
400-852-0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