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疾病百科知识,仅供阅读] 发布日期:2020-09-18 阅读:559
2016年11月两项关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最新研究引人关注:DiabetesCare杂志发表的基于中国人群的横断面研究,探讨中国计划妊娠女性的糖尿病患病率和地区差异。Diabetes杂志发表的多种族纵向队列研究,探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轴与GDM发病的关系。
中国计划妊娠女性
糖尿病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
GDM是最常见妊娠并发症之一,影响全球约15%的孕妇。2010-2012年间,中国一项基于全国人群的横断面研究,采用国家免费孕前健康体检项目(NFPHEP)数据,纳入31个省市的2,120,131例计划妊娠女性。调查显示,中国不同地区计划妊娠女性的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范围分别为0.1-3.0%和6.5-24.0%。
不同地区患病率存在差异,可由中国糖尿病风险相关的社会决定因素来解释,具体原因包括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不平衡,以及体力活动和营养摄入的差异。考虑到中国计划妊娠女性的高血糖患病率和地区差异,建议以常规孕前高血糖筛查策略代替目前基于风险因素的筛查方法。
中国不同省市女性
妊娠前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可预测妊娠期糖尿病
GDM发病的潜在病因仍未阐明,可能是由于妊娠导致的β细胞功能障碍,机体不能代偿胰岛素抵抗所致。鉴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与胰岛素下游信号通路结构的同源性和相似性,IGF-1可能与血糖平衡和GDM病因相关,但妊娠期间其纵向概况(LongitudinalProfile)与GDM发病的关系尚不清楚。
本研究数据来自于美国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所(NICHD),纳入107例GDM患者和214例非GDM参与者,以了解妊娠早期至中期IGF轴生物标志物[IGF-I、IGFBP-2(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3(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与GMD发生风险的关系。
妊娠期间IGF轴生物标志物纵向概况
所有参与者中,随妊娠进展,IGF-I、IGFBP-3、IGF-I/IGFBP-3摩尔比增加,而IGFBP-2降低。在妊娠13-15周、16-19周和24-27周时,GDM患者IGF-I平均浓度、IGF-I/IGFBP-3摩尔比均显著高于非GDM参与者。相反,自妊娠10-12周至24-27周,GDM患者的IGFBP-2平均浓度则显著低于非GDM参与者。而在24-27周后,即常规的GDM筛查时间(如24-28周),两组IGFBP-2浓度的显著差异消失。另外,在整个妊娠期间(16-19周除外),IGFBP-3平均浓度在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GDM患者与非GDM参与者
妊娠期间IGF轴生物标志物水平变化
IGF-I、IGFBP-2及IGF-I/IGFBP-3摩尔比均与GDM风险显著相关
在妊娠10-14周,IGF-I、IGF-I/IGFBP-3摩尔比均与GDM风险增加相关,校正*后的最高四分位数与最低四分位数比值比(ORQ4-Q1)分别为2.93(95%CI1.18,7.30)、3.31(95%CI1.10,9.98),而IGFBP-2则与GDM风险呈负相关,ORQ4-Q1为0.04[(95%CI0.01,0.06);趋势P<0.001]。妊娠15-26周的观察结果与此相似。
*校正主要风险因素:孕妇年龄、血样采集时的孕龄(周)、糖尿病家族史、孕前体重指数。
妊娠10-14周IGF轴生物标志物和妊娠15-26周临床生物标志物显著相关
所有参与者中,妊娠10-14周的IGF-I和IGF-I/IGFBP-3摩尔比与妊娠15-26周的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胰岛素水平显著正相关(所有P<0.05),而IGFBP-2则与其呈显著负相关(P<0.001)。
妊娠10-14周IGF轴生物标志物
和妊娠15-26周临床生物标志物的斯皮尔曼相关性
与典型生物标志物相比,IGF轴生物标志物的预测能力更强
妊娠10-14周时,典型生物标志物(脂联素、C反应蛋白和脂质)预测GDM的能力未明显超越常规风险因素和血糖,而IGFBP-2的预测能力较常规风险因素、血糖和典型生物标志物均显著增强(所有P<0.01)。
综上,妊娠早期10-14周,较高的IGF-I、IGF-I/IGFBP-3摩尔比和较低的IGFBP-2与GDM风险增加显著相关,这比GDM筛查的常规时间早约10-18周。且IGFBP-2(尤其是妊娠早期时)可作为GDM风险的早期标志物,其预测能力显著优于现有风险因素和血糖。研究提示,IGF-I轴在GDM的发病中具有一定的病理生理作用,在妊娠前三个月有助于帮助识别风险人群,这对随后的GDM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病因相关时间窗。
目前关于IGF轴生物标志物参与葡萄糖代谢的生物学机制仍有待阐明。研究表明,在细胞水平,IGFBP-2对IGF的抑制作用可能通过与IGF受体竞争结合来进行调节。另外,IGFBP-2可通过结合α5β1-整合素受体,并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和蛋白激酶β途径激活下游级联信号,以不依赖IGF的方式起作用,该过程涉及葡萄糖的摄取和胰岛素敏感性。事实上,本研究发现IGFBP-2和GDM之间的显著负相关性在进一步校正IGF-1和IGFBP-3后仍然存在。
日本干细胞疗法
通过对于干细胞进行分离、体外培养、定向诱导、甚至基因修饰等过程,在体外繁育出全新的、正常的甚至 更年轻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并较终通过细胞组织或器官的移植实现对临床疾病的治疗。
干细胞技术较显著的作用:能再造一种全新的、正常的甚至更年轻的细胞、组织或器官。
日本干细胞疗法的重要作用
1、修复特定器官或组织的损伤、恢复或增强其功能
2、恢复/重建/巩固人体的健康系统平衡
3、有效防治衰老疾病问题
日本干细胞疗法的特点
来源于自己的细胞
没有医疗理论方面的问题
不需要遗传基因
暂无导致癌化的报告
拥有多种分化功能
采取时对身体伤害小
400-852-0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