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疾病百科知识,仅供阅读] 发布日期:2020-09-18 阅读:575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欧洲糖尿病协会(EASD)均推荐,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不佳(HbA1c>7%)时,需及时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那么不同的基础胰岛素治疗,其疗效和安全性是否存在差异?同时,之前的研究也提示:体重指数(BMI)越大,β细胞功能衰竭的越厉害,有可能会弱化基础胰岛素的疗效。对于肥胖程度不同的患者,NPH与甘精胰岛素的临床效果又是否有区别?一篇纳入6项治疗达标随机对照研究的事后分析结果于2017年2月在Medicine(Baltimore)上发表,该研究通过对2,600例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起始甘精胰岛素或NPH的2型糖尿病患者数据进行分析,回答了以上两个问题。
本分析汇集了6项多国、多中心、随机、开放研究的人群数据。这些研究纳入的患者标准为年龄在20-80岁之间,BMI20-40kg/m2,之前接受1-2种口服降糖药治疗且血糖控制不佳,HbA1c7.5%-12%。共纳入2,600名患者数据进行分析:甘精胰岛素(n=1,385),NPH(n=1,215);并根据BMI水平分为两个队列:BMI<30kg/m2或BMI≥30kg/m2展开进一步分析。
BMI<30kg/m2的患者,接受甘精胰岛素治疗HbA1c降幅更大
研究终点时,甘精胰岛素组和NPH组患者的HbA1c均较基线有显著下降,HbA1c降幅分别为-1.32±1.2%(P<0.001)和-1.26±1.2%(P<0.001),但两组间HbA1c降幅无显著差异(P=0.15)。
对于BMI<30kg/m2的患者,甘精胰岛素治疗的HbA1c降幅显著大于NPH治疗(-1.3%vs.-1.1%,P=0.008),但在BMI≥30kg/m2的患者中,两种胰岛素治疗的HbA1c降幅无明显差异。
甘精胰岛素或NPH治疗中患者的HbA1c降幅比较
BMI<30kg/m2的患者,接受甘精胰岛素治疗的HbA1c达标率更高
研究终点时,甘精胰岛素组和NPH组HbA1c达标率(HbA1c<7%)无显著差异,分别为30.6%和29.1%(P=0.39)。
对于BMI<30kg/m2的患者,甘精胰岛素组HbA1c达标率显著高于NPH组(27.0%vs.22.8%,P=0.047);但在BMI≥30kg/m2的患者中,两种胰岛素治疗的HbA1c达标率无显著差异。
BMI<30kg/m2的患者中,
甘精胰岛素和NPH治疗HbA1c达标率比较
接受甘精胰岛素治疗的患者FPG改善显著优于NPH组
甘精胰岛素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FPG)降幅显著优于NPH组(-4.4±3.2mmol/Lvs.-3.8±3.3mmol/L,P<0.001)。
对不同BMI患者的分层分析显示,在BMI<30kg/m2的患者中,甘精胰岛素组FPG降幅显著大于NPH组(P<0.001);在BMI≥30kg/m2的患者中,甘精胰岛素组FPG降幅大于NPH组,但没有统计学差异。
甘精胰岛素和NPH治疗的FPG降幅比较
患者接受甘精胰岛素治疗,严重低血糖和严重夜间低血糖风险均低于NPH
总体人群中,患者报告发生严重低血糖的人数较少,但甘精胰岛素组严重低血糖和严重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NPH组(分别为P=0.04,P=0.002)。
在BMI<30kg/m2的患者中,甘精胰岛素组严重低血糖、严重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均显著低于NPH组(分别为P=0.046,P=0.03);在BMI≥30kg/m2的患者中,对于严重低血糖发生率,甘精胰岛素组低于NPH组,但无统计学差异;而对于严重夜间低血糖发生率,甘精胰岛素组显著低于NPH组(P=0.02)。
两组患者严重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严重夜间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本研究发现,口服降糖药治疗控制不佳、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可有效降低HbA1c水平。对于非肥胖(BMI<30kg/m2)的2型糖尿病患者,起始甘精胰岛素治疗的HbA1c降幅、FPG降幅均显著大于NPH;不管是非肥胖还是肥胖患者,起始甘精胰岛素治疗的严重低血糖和严重夜间低血糖风险均低于NPH,而这一现象在非肥胖患者中更显著。因此,对非肥胖患者来说,起始甘精胰岛素治疗的获益优于NPH。
本次事后汇总分析最新发现:无论是甘精胰岛素治疗还是NPH治疗,BMI≥30kg/m2的患者HbA1c降幅均显著大于BMI<30kg/m2的患者;BMI<30kg/m2的患者中,甘精胰岛素治疗HbA1c降幅显著优于NPH治疗;低血糖风险方面,BMI<30kg/m2的患者严重低血糖和严重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均显著高于BMI≥30kg/m2的患者;相比于NPH,甘精胰岛素治疗严重低血糖和严重夜间低血糖风险更低,特别是在BMI<30kg/m2的患者中,这一现象更为明显。这些发现可能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新依据。
日本干细胞疗法
通过对于干细胞进行分离、体外培养、定向诱导、甚至基因修饰等过程,在体外繁育出全新的、正常的甚至 更年轻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并较终通过细胞组织或器官的移植实现对临床疾病的治疗。
干细胞技术较显著的作用:能再造一种全新的、正常的甚至更年轻的细胞、组织或器官。
日本干细胞疗法的重要作用
1、修复特定器官或组织的损伤、恢复或增强其功能
2、恢复/重建/巩固人体的健康系统平衡
3、有效防治衰老疾病问题
日本干细胞疗法的特点
来源于自己的细胞
没有医疗理论方面的问题
不需要遗传基因
暂无导致癌化的报告
拥有多种分化功能
采取时对身体伤害小
400-852-0285